智慧農田帶來“耕種管收”全程智能化
擺脫“看天吃飯”,邁向“知天而作”
金山網訊 日前,丹陽市界牌鎮的青綠智慧農場在豐收的季節從建設期轉入運營期。無人收割機在田間高效作業,而田邊的數字管理中心內,“智慧中樞”農業平臺正精準指揮著這場秋收。這個總投資3300萬元、占地千畝的現代化農業項目,成為農業從“看天吃飯”邁向“知天而作”的代表。
推動“耕種管收”實現全程智能化
豐收時節“慧”開鐮的場景,只是青綠智慧農業項目建設的一個縮影。該項目占地約1000畝,依托云計算與大數據,致力于打造一個現代化的稻麥油數字農業產業園區。目前,農機庫與數字管理用房主體已竣工,核心硬件設施全面落成;智慧農業平臺已完成調試并正式投入使用,成為園區運行的“智慧中樞”。隨著智慧平臺的上線,農場有序開展水稻收割工作,將“耕種管收”全程智能化的藍圖轉化為現實圖景。
在青綠智慧農場,科技賦能貫穿農業生產全過程。“準備作業之前,我們會先將田間數據,傳輸到智慧管理平臺里面。”青綠智慧農業負責人徐太英告訴記者,“在智慧平臺的控制室里,我們能夠有效地觀察田間作業的具體情況,有效調配我們無人作業機械的作業路徑、作業田塊,從而大大減少我們的人力物力投入。”
“人眼觀察”升級為“數據驅動”
這里的農業生產正從“人眼觀察”的經驗模式,升級為“數據驅動”的精準模式。據了解,這場智能收割的幕后指揮,是一張由傳感器、攝像頭和物聯網設備構成的智慧網絡。它24小時不間斷地采集土壤、氣候與病蟲害等關鍵數據,并實時呈現在可視化大屏上。管理人員能夠遠程調度,精準控制。
“我們項目的最大亮點,就像一個有了‘千里眼’和‘順風耳’的農業環境觀測站。”青綠智慧農業技術員張光躍介紹,“現在,我們不用到地里去就能知道苗情怎么樣,水稻長了幾個穗,到了什么階段了,是該施葉面肥還是基肥。在節約人力投入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農業降本增效,提質增產。”
以點帶面未來惠及更多農戶
從全天候農情監測,到云端智慧決策,再到田間精準管收,這一平臺徹底重塑了數據驅動的農業生產模式。據了解,該項目率先建成一個500畝的核心示范區,再以此為基點,輻射帶動全鎮約6000畝農田同步提升種植水平。
青綠智慧農業項目不僅是一個示范點,更是推動區域農業現代化轉型的重要引擎。“我們要抓住青綠這樣一個重點項目,將它的這些智慧農業方面的優質數據,通過建立相應的農事推廣平臺等方式,推廣給周邊的種植戶。”丹陽市界牌鎮農業農村工作辦公室科員施怡介紹,“今后,我們將通過農事推廣平臺拓展精準氣象推送、病蟲害預警與防控指導、農事操作提醒等服務,讓現代農業發展更加智能化、數字化、精準化,讓現代農業科技惠及更多的農戶,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記者 佘記其 通訊員 施怡 魏珊)
責任編輯:董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