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老地名中的千年水韻
金山網訊 大到城市架構,小到街巷脈絡,一個個鮮活的地名,不僅是地理坐標,更承載著城市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基因。在鎮江這片浸潤著運河千年滋養的土地上,諸多地名與京杭大運河緊密相連,成為訴說古城水韻故事的獨特載體。
在鎮江市區,和大運河有著深厚淵源的地名有很多。新河路、新河街、西家灣、下河頭、沿河邊……地名勾勒出運河穿城而過的清晰軌跡,構成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緊鄰長江與古運河交匯處的新河街,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街區內現存多為晚清建筑,同善堂、米業公所、陳公館等知名建筑,靜靜矗立,見證著昔日運河沿線商貿繁榮與民居風貌的交融。
除了依河而名的街巷,南水關、北水關、京口閘、小閘口等地名則是運河水利文化的生動印記。“以前關河南北兩頭,分別設有一道水關,用來調節水位,防洪排澇。位于南面的被稱為南水關,位于北面的被稱為北水關。”據鎮江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禮剛介紹,北水關、南水關、關河過去是鎮江城里重要的人工水利設施,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如今這些水利設施都已消失。歷史上被稱為“江南運河第一閘”的京口閘,最早在中華路魚巷口,晚清時大閘被廢,河道湮沒。后來在新河上興建的水閘也就被稱為了京口閘。京口閘隨之成為一個代指附近區域的區片名。
運河不僅塑造了地名,更孕育了街巷的煙火氣。丹陽碼頭、溧陽碼頭、三陽巷因緊鄰客貨運碼頭得名,昔日這里船只往來如梭,分別通往丹陽、溧陽及蘇北三地;打索街居民曾多以打制繩索為業,68號更是著名的陸小波故居;糧米倉巷、柴炭巷則見證了運河作為物資運輸通道,為城市供給提供的重要支撐。
“這些老地名都是活歷史,一提起就想起小時候在運河邊玩耍、看船只裝卸貨物的場景。”不少老鎮江表示,盡管近年來城市建設改造中,部分運河相關老地名已逐漸消失,但它們承載的記憶,早已深深鐫刻在城市發展的年輪里,成為老鎮江心中難以割舍的鄉愁。
如今,這些留存的運河地名,仍在默默訴說著千年運河與鎮江古城的不解之緣,為城市文旅融合發展、歷史文化傳承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記者 孫力 卞婷婷)
責任編輯:董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