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堰科創興農演繹“蘇醒”故事
從閑置園區到示范基地
金山網訊 深秋時節,步入丹徒區寶堰鎮現代農業產業科創園的智能恒溫大棚,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的栽培架,金燦燦的榆黃菇簇擁生長、生機盎然。這座曾經因企業運營不善而長期荒置的“問題園區”,如今通過“政府主導、村集體參與、企業運營”的創新模式,已成功轉型為集高科技種植、產業孵化、三產融合于一體的農業科創平臺,通過盤活存量、引入增量、提升質量,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寶堰鎮現代農業產業科創園位于寶堰鎮前隍村,占地約90畝,前身是經營停滯的潤豐現代農業產業園。改造前,這里連棟大棚破損嚴重,建筑外立面斑駁脫落,部分墻體開裂,院落雜草叢生,加上企業長期拖欠村民土地租金,一度成為當地治理難題。為激活這片低效資產,寶堰鎮政府對園區進行整體收購并啟動全面修繕。2021年12月,修繕一新的園區正式揭牌運營。
作為園區的核心項目之一,江蘇智豐未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食用菌種植基地內,10座智能恒溫大棚正高效運轉。作為首批入駐企業,該公司依托精準控溫控濕技術,實現榆黃菇等珍稀菌類的全年連續生產,成功破解普通大棚“冬季難出菇”的瓶頸。
“冬季普通大棚難以滿足生產條件,而我們的智能大棚能抵御寒冷天氣,實現穩定產出。”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基地榆黃菇的日產量穩定在1250至1500公斤,冬季產出的菌菇有效填補了市場空缺,價格較平時上浮約10%,產品銷售覆蓋長三角地區并拓展至中西部市場,呈現供不應求的態勢。
“園區統一建設大棚,我們以租賃方式入駐,大幅減輕了前期固定資產投入,能夠更專注于生產與銷售。”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技術層面,企業與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保持緊密合作,為品種更新和技術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
除了高科技菌菇種植,園區還通過引入特色項目,開辟差異化發展路徑,生石花培育基地就是其中的亮點之一。生石花原產非洲納米比亞,形態獨特如石,秋季開花,其價值取決于顏色與紋路,深受植物愛好者和收藏家的青睞。
“引入生石花項目,旨在避開與周邊地區的同質化競爭,填補區域特色種植空白。”園區負責人介紹。該項目的負責人在生石花培育上有著豐富的經驗,掌握了從母本選育到育苗的全鏈條核心技術。云水生石花項目租用園區約30畝土地,分三期建設,將打造集種植、研發、展示于一體的多肉植物基地。
“園區自啟動運營以來,鎮黨委、政府積極對接資源引進項目,鎮人大也多次組織代表調研建言。從‘沉睡’到‘蘇醒’,園區不僅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更搭建起農業科技孵化與示范的高地。”園區負責人介紹,在實體運營方面,水稻育種研發中心、食用菌種植基地、有機香蔥種植等多個試點示范項目已相繼落地,形成了良好的產業生態。其中,農谷種業科技項目與揚州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深度合作,設立校外實踐基地與科研轉化平臺。目前,水稻育種研發中心已竣工投用,種業加工設備完成安裝調試。江蘇農谷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寧雜158油菜新品種已取得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并啟動加工銷售。同時,寶堰鎮菜籃子示范基地通過升級改造現有大棚,新建5200平方米智能連棟大棚,配備現代化農業設備,全力打造有機數字菜籃子示范基地。(張靜 陳然)
責任編輯:董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