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快遞進村“毛細血管”,助力鄉村振興
日前,國家郵政局召開會議,對快遞進村這件民生實事進行了再部署。此舉將進一步完善農村地區寄遞服務,更好滿足農村群眾生產生活需要,推動小包裹服務大民生,促進農產品對接消費市場。
“快遞進村”絕非簡單的物流下沉,其意義遠超行業范疇,是撬動鄉村發展的關鍵支點,具有多重深遠價值。快遞進村,是打通農貨進城、消費下鄉的重要一環,關系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疏通快遞進村的“毛細血管”,已成為激活鄉村內生動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的緊迫課題。
盡管“快遞進村”成效初顯,但要將服務真正穩定、可持續地扎根于廣袤鄉村,仍需直面并清除諸多梗阻。一是運營成本高企,商業可持續性挑戰巨大。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山區,人口居住分散,業務量相對稀疏,導致快遞運輸的單位成本遠高于城市。二是基礎設施薄弱,末端網絡覆蓋尚存盲區。部分村莊,特別是老區、山區、牧區,道路條件差,甚至無法保證全天候通行。適合農村路況的運輸車輛、村級服務場所(如快遞驛站)的匱乏,以及冷鏈等專業化倉儲設施的缺失,制約了服務質量的提升和業務范圍的拓展。三是資源整合不足,協同發展效能有待提升。不同快遞企業各自為政,在村級層面重復建設、分散運營,未能形成規模效應。快遞與交通、商務、農業等部門的協作、與農村電商的聯動、與供銷社等現有網絡資源的融合深度不夠,限制了整體效益的發揮。
面對挑戰,需多方合力,精準施策,系統疏通快遞進村的“最后一公里”乃至“最后一百米”。一方面,要強化政策引導與支持,優化發展環境。各級政府應繼續將“快遞進村”納入鄉村振興重點工作和民生實事范疇,在用地、用電、用工等方面給予傾斜。通過設立專項補貼、以獎代補等方式,對在偏遠村莊設點運營的企業給予適當運營補貼,降低其成本壓力。完善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為物流暢通提供硬件保障。其二,推動資源整合與共享,構建共贏生態。大力推廣“快快合作”“郵快合作”“交快合作”“電快合作”等模式。鼓勵快遞企業共享運輸資源、末端網點;充分利用郵政企業遍布鄉村的網絡優勢和農村客運班線運力;深化與電商平臺戰略合作,實現訂單與物流的無縫對接;整合利用村委會、供銷社、便利店等現有場所資源,建設綜合服務平臺,實現“一點多能”,降本增效。第三,拓展服務內涵與功能,增強造血能力。引導快遞服務從簡單的“收派件”向綜合服務轉型。鼓勵網點疊加電商代購、農產品代銷、普惠金融、生活繳費、政務代辦等業務,增加收入來源,提升生存能力。重點支持冷鏈物流建設,補齊農產品上行短板。培育“寄遞+電商+農特產品+農戶”的產業模式,使快遞真正成為農村產業的有機組成部分。
當滿載希望的包裹與承載鄉愁的農貨在城鄉間高效暢流,當現代物流的活力充分浸潤鄉村的每一寸肌理,鄉村振興的壯麗畫卷必將增添更加濃墨重彩的一筆,億萬農民也必將在邁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收獲更足底氣、更強信心與更美未來。(周雄)
責任編輯:彭羽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