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山水間的心動與執著:從科研到實踐的育人逐夢路
金山網訊 “這個團要匹配什么樣的景區?”“這段詞順口不?”在鎮江市高等專科學校備賽室內,旅游管理專業教師劉曉瑩正在指導學生備戰江蘇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作為我市2023年引進的人才,她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地域和角色的轉換,深深融入這座江河交匯、山水相依的城市。
“奔赴”鎮江之前,劉曉瑩在老家山東已工作10年。因為丈夫博士畢業后進入江蘇大學工作,她和鎮江有了緣分。而“金山文化人才”計劃讓這份緣結成果。
憑借山東姑娘的豪爽大方,劉曉瑩迅速適應高校教師這份新職業。因為教授旅游管理專業課程、研究旅游公共服務,入職后她一有時間就以“學術探索者”的身份暢游鎮江。
劉曉瑩走遍鎮江各大景區,通過問卷、訪談等研究方法,系統摸排旅游交通、標識指引、便民設施等基礎服務的現狀。因為要研究文化遺產保護,她選擇大運河為主要研究主體,為鎮江文化遺產傳承提供理論支撐。
好在這座城不僅是生活的港灣,更是學術研究的“富礦”。
“鎮江本身就是一本書,旅游資源豐富,公共服務方面的案例也非常多,江河文化、景區運營里都藏著值得深挖的課題。”劉曉瑩感嘆,這座山水文化名城為文化人才的研究提供了無限可能。
科研之外,劉曉瑩更把課外實踐“搬”進了鎮江的山水間。她帶學生去景區實地考察,組織學生面對面采訪旅游管理者,讓課本里抽象的旅游管理知識變得鮮活。“這樣的實踐特別有意義,能切實助力我們成長!”學生們紛紛感嘆。依托豐富的課外實踐,劉曉瑩成功構建起“研究服務教學、教學反哺研究”的良性循環。
眼下,劉曉瑩正忙著指導學生備戰江蘇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這是她首次參與賽事指導工作。“一定爭取有個好結果,畢竟這是給學校、給鎮江爭榮譽的事兒嘛。”劉曉瑩告訴記者,除了日常的科研、教學工作,現在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好好備賽。
為了啃下“硬骨頭”,劉曉瑩反復修改導游詞,還一次次拿著稿件請行業前輩逐句打磨;她和搭檔老師反復研究賽事方向,每周都新寫數篇稿件讓學生練習,直到大家“張口就來”;為了讓學生在舞臺上呈現更好的效果,她專門找同事幫忙,為參賽學生搭配比賽服裝……
同事顧海萍對劉曉瑩贊賞有加,稱贊她特別擅長溝通協調,很容易和同事、學生打成一片。“我們第一次一起指導比賽,她適應能力、鉆研能力都很強,和她合作很舒心。”
認真是成功的捷徑,執著是勝利的密碼。入職后不久,劉曉瑩就參加省級教學能力大賽并獲獎,近三年她以第一作者、鎮江高專為第一完成單位發表論文6篇,承擔市廳級以上科研項目5項。
“‘金山文化人才’是榮譽更是激勵,讓我的教學和科研更有底氣。”劉曉瑩說,無論是調研、參加重量級學術研討會,還是發表論文,人才計劃給予的資金支持和政策保障都讓她沒有后顧之憂,“鎮江對文化人才的培養扶持真的很用心。”
從初來乍到的“心動”,到如今深耕細作的“執著”,劉曉瑩穿梭在鎮江的山水和文化間,腳步里滿是熱情,研究里藏著深情。(見習記者 丁星)
責任編輯:董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