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事小節”上見風骨
習近平總書記常把“小事小節”比喻成“一面鏡子”,指出“小事小節中有黨性、有原則、有人格”,要求防止 “堤潰蟻孔,氣泄針芒”,從小事小節上加強修養,從點滴養成中完善自我。
大是大非,總在生死抉擇時,革命關鍵處;小事小節,往往最見煙火氣,照見凡人心。黨員干部固然需要在大是大非前保持“呂端大事不糊涂”的人間清醒,卻更須在小事小節上樹立“出淤泥而不染”的凌凌風骨。大是大非是關鍵時刻,小事小節卻是日常生活,小事謹慎,小節不虧是黨員干部“日用而不知”的黨性修養之功。
“風起于青萍之未,浪成于微瀾之間”。那些看似小事的“微腐敗”、那些無傷大雅的“微瑕疵”、那些不足道哉的“微疏失”,往往會落下老百姓反感的“初始印象”,成為敗壞黨的形象的“罪魁禍首”。“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禁微則易,救末者難”。思想上松一寸、行動上就會退一尺。小節上常不慎,大節上終將虧。一些干部就是在一包煙、一瓶酒、一頓飯等看似“小事小節”的作風問題上傷失了黨性修養、丟掉了做人原則、模糊了公私邊界,在“小恩小惠”面前步步失守,在“人情往來”之中迷失自我。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黨員干部要堅決防止“苔米之失、針芒之泄、蟻穴之潰”,在日常生活上立規矩、在工作細節中見真章、在點滴養成里樹形象。以“三思三省”的凈化修持,常讀“理論裝”、日持“竹節勁”、夜思“蓮花白”,達到明心見性照見如來的“真我真性”;以“慎獨慎微”的底線思維,勤撣“思想塵”、多思“貪欲害”、常破“心中賊”,達到內無妄思外無妄動的“如如不動”。
“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只在公私之間爾”。“小事小節”之所以“小”,往往就是小在從“小我”的個體私利出發思考問題,與之相對應的必然是從“無我”的公共利益角度思考問題。抓住了這個“公”字,也就牽住了黨的作風建設的牛鼻子。只有堅持主動凈化生活圈、交際圈、娛樂圈,把“公”字挺在前頭,做到秉公持正,公私分明,才不會“在推杯換盞間喪失了清醒,在小恩小惠前丟掉了原則,在酒綠燈紅里放逐了自我”,真正形成“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理想追求。
“大是”不偏、“小節”不易,不是“一陣子”的事,而是“一輩子”的事。有道是:小事易忽、小節易失、小錯易犯、小利易染。唯有理論武裝日行不輟、自省自礪一以貫之、抓細落實久久為功,將對初心使命的“堅定操守”轉化為對黨的紀律的“嚴格遵守”、對職責使命的“忠誠擔當”轉化對群眾關切的“實時應答”,才能時時擦亮“小事小節”這面鏡子,以“慎微”的自覺、“盡小”的行動,“功成不必在我”的豁達,多推潛績之政、常積尺寸之功,壘土為臺、積腋成裘,永葆共產黨員本色,達到“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理想境界。(高昀)
責任編輯:鄧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