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123為民服務平臺讓便民服務“觸手可及”
15分鐘響應、滿意度100%
金山網訊 “這真是為我們辦了一件大好事,現在理發方便多了!”每周一,在丹陽市云陽街道振興路社區的123為民服務平臺一樓,總能聽到老人們的夸贊。身穿天藍色馬甲的志愿者忙碌不停,利落的手藝讓老人們精神煥發。這溫馨的場景,正是該平臺“為民服務零距離”宗旨的生動寫照??粗先藗兂伺d而來、滿意而歸,平臺負責人王海龍的臉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作為扎根社區的公益服務載體,123為民服務平臺成立僅一年多就構建起多元服務體系:從管道疏通、防水漏水維修等基礎維修,到家政保潔、補胎換胎等生活服務,再到磨刀等便民項目,涵蓋居民生活全場景。振興路社區的理發點不僅服務本小區居民,更吸引周邊老人每周一專程前來。
談及平臺成立的初衷,王海龍感慨道:“我在丹陽生活了30多年,從事建筑行業20余年,總想用自己的專長反哺這片土地上的百姓。”其實,早在2015年,熱心公益的他就積極參與公益組織,以志愿者身份投身便民服務。去年,了解到老舊小區居民對家政服務、房屋維修的迫切需求,且存在求助困難、價格混亂的痛點后,擁有專業維修團隊的王海龍順勢成立了123為民服務平臺,決心以低于市場價的收費標準,為居民提供透明、可靠的便民服務。
“組建平臺不是為了賺錢,核心是為民服務。”王海龍介紹,平臺采用“公益服務+低價收費”的運營模式:線下,每周聯合不同的社區開展公益活動,為居民提供理發、磨刀、洗地毯、上門檢測等免費服務;線上,推出“123為民服務”小程序,居民有后續維修需求時,可通過小程序下單預約,團隊將以優惠價格上門服務。
“這種模式既讓居民得到實惠,也實現了平臺自我造血,保障服務可持續開展。”王海龍說,平臺已有56家愛心商戶、52名具有專業技能的居民志愿者加入,致力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形成“資源整合+低價服務+特殊幫扶”的良性循環。目前,平臺已成為華南新村、水關路東、萬善園、振興路等多個社區的“合伙人”和“便民管家”,服務范圍也從云陽街道延伸至司徒、延陵等鎮,累計服務超8000人次,平臺注冊用戶突破3萬,訪問量達26萬人次,服務滿意度達 100%。“后續我們將根據群眾需求,把觸角延伸至更多鎮區,讓免費理發、免費上門檢測等公益行動惠及更多城鄉百姓,讓便民服務觸手可及。”
針對低保戶、困難戶、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平臺更是主動伸出援手,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去年,家住水關路東社區的低保戶張元祥因意外火災導致房屋被燒毀,生活陷入困境。作為“社區合伙人”,王海龍和團隊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勘察,聯合社區及愛心人士共同出資,用時12天完成房屋修繕。重新搬回自己的家,張元祥內心激動,特意向社區和平臺送上錦旗表達謝意。
群眾送來的錦旗是平臺為民服務溫度的見證,也代表著認可與肯定。如今,123為民服務平臺已成為云陽街道民生服務領域的一張溫暖名片,用專業、貼心的服務拉近與群眾的距離。王海龍表示,未來,平臺將繼續深耕便民服務領域,拓展服務項目、擴大覆蓋范圍,讓“15分鐘便民生活圈”惠及更多家庭。同時,平臺將積極融入社區網格化管理,搭建起社區與社會組織合作的橋梁,為基層治理注入新活力。(記者 曹源 通訊員 符云瑩 云宣)
責任編輯:龔逍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