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鄭姓多稱南宋宰相鄭清之后人
文/邱隆洪
鄭姓,在全國人數最多的三十個大姓中排名第21位,將近1300萬人姓鄭,約占全國人口的0.91%。鄭姓是江蘇第四十三大姓,全省將近39萬人姓鄭,約占全省人口的0.46%。鄭姓在鎮江姓氏中排名第45位,全市有1.2萬多人姓鄭,在鎮江常住人口中約占0.38%, 意味著我們身邊平均每260個人中差不多有一個人姓鄭。
鎮江鄭姓的歷史可以追溯至西晉末年
鄭氏來源相對來說比較純正,出自周宣王弟姬友之后,姬友封于鄭(今陜西華州區東),為西周所建的最后一個諸侯國,姬友死后謚桓公,史稱鄭桓公,其子鄭武公趁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陽之機,攻滅鄶、虢,建立新的鄭國,定都新鄭(今屬河南),后為韓國所滅,子孫以原國名為氏,是為鄭氏,鄭桓公也被后世尊為鄭氏得姓始祖。《中華姓氏源流大辭典》收錄了鄭姓的其他30多支來源,多為少數民族漢姓。
一般認為,鄭氏最早的發源地為今天的河南省新鄭市。漢時,鄭奇出任河南太守,出于懷念先祖勛業,舉族遷回滎陽,世代繁衍,發展成為望族,多人在朝中官至宰相,家族甚為顯赫,故鄭姓多以“滎陽”為其堂號,甚至有“天下鄭氏出滎陽”的說法。
鄭姓雖然發源于中原,但早在西漢即開始南遷,漢武帝令“強宗大族,不得聚居”,時為豪門的鄭吉與其侄鄭遠遷至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成為遷浙始祖。其后陸續有鄭氏南遷,東漢以后,鄭姓更是大舉南遷,其中鄭庠,仕吳為車騎常史、東安太守,舉家南渡,居于丹陽郡(治所在今安徽宣城),被尊為南渡始祖。
鄭姓在今鎮江市域居住、生活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晉末年,迄今已超過1700年。永嘉之亂時,即有鄭姓僑居今鎮江市域:鄭襲,滎陽開封人,為江乘(治所在今句容北部)令,因居縣境。南朝梁普通三年立《九錫真人三茅碑》碑陰題名中,有“治令法身,彭城鄭休之”,這個“彭城”應為僑置于京口(今鎮江)的彭城郡。
唐宋時期,鄭姓在今鎮江市域已成一定規模分布。唐宣宗母鄭氏,潤州丹陽人,一生充滿傳奇色彩,早年為潤州刺史、鎮海節度使李锜家的一個小丫環,有善面相之人對李锜說,鄭氏將來必當生下天子,李锜大喜,將鄭氏納為侍妾。后來李锜叛亂被殺,鄭氏以叛臣眷屬的身份被沒入宮廷,充為唐憲宗恩寵的郭貴妃宮女。憲宗常來寵幸郭貴妃,自然注意到了面容姣好的鄭氏,因此有次臨幸了鄭氏,生下憲宗第十三子李忱,李忱先是被封為光王,后來又繼位為帝,即唐宣宗,鄭氏母以子貴,被尊為太后,去世后謚號為孝明皇后。鄭氏之弟鄭光,也因她備受恩榮,宣宗即位后,鄭光以國舅身份自鄉民超擢檢校戶部尚書、諸衛將軍,后來又陸續擔任了平盧、河中、鳳翔等鎮節度使。宣宗賜給他鄠縣、云陽縣大批良田,免其租賦。句容崇明寺北宋紹圣題名石刻所見姓氏中,有鄭姓。宋代鄭向,龍圖學士,葬城南謝家灣,其子孫或有在鎮守墓者。
方志中有鄭姓遷居鎮江的記載,元代遷居鎮江的有:鄭察罕不花,其先淮人,居丹徒,自號碧泉。明代遷居鎮江的有:鄭霛,同安人,居京口。
此外,元代鎮江上萬戶府軍戶、清代駐防京口八旗漢軍均有鄭姓,清代駐防京口八旗蒙古旗人也有取鄭姓的,他們的后代共同構成了今天鎮江鄭姓的一部分。
鎮江鄭姓多稱南宋宰相鄭清之后人
鄭姓在鎮江主要分布在市區及丹陽,多支鎮江鄭姓均自稱南宋宰相鄭清之后人。鄭清之,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別號安晚,慶元道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宋孝宗嘉泰二年進士及第,曾和史彌遠一起議定廢濟王趙竑而立理宗為皇帝,歷官光祿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封齊國公,曾三次擔任宰相,第三次擔任宰相時,年事已高,政事都由他的妻子、兒子處理,那些被廢罷的人趁機用賄賂的手段得以任用,為世人所輕視。淳祐末年,元兵大舉侵宋,鄭清之進《十龜元吉箴》勸帝勵精圖治,未能實施,退仕隱居,卒于淳祐十一年,謚忠定。
《中國家譜總目》收錄鎮江鄭姓家譜2種,這些家譜記載的鎮江鄭姓來源主要有這么幾支:
1.潤東諫壁鄭氏,這支鄭氏尊鄭清之為始祖,家譜所載鄭清之事跡與史書所載有所不同,譜稱鄭清之世居河南,先世在宋室南渡時遷浙江寧波鄞縣,寧宗年間鄭清之登進士第,理宗朝為太傅,保定軍節度使,封齊國公致仕,卒追封魏郡王,謚忠定。鄭清之生三子:彥芳、彥英,居鄞縣;彥華,居寧波。鄭彥芳生一子:文炳。鄭文炳,字光耀,承事郎,南宋末年見元兵南下滋擾、大宋國祚將盡,于是攜子游京口,見潤東諫壁山環水秀、土沃民淳,遂筑室而居于此,為本支始遷祖。鄭文炳生四子:天垣、天堦、天墀、天璽,子孫日眾。六世起,陸續有遷往山北港、大沙、扁擔沙、復安洲、江北及蘇州等地的,二十一世起字派為:元啟廣泰、裕慶榮昌……
2.云陽城內坊市鄭氏,這支鄭氏亦稱鄭清之后人,不過所述世系與潤東諫壁鄭氏截然不同,譜以鄭桓公為始祖,鄭清之為五十六世,譜稱鄭清之亦名政,生二子:德璋、德珪。鄭德珪生一子:文嗣,為宕埄一支。鄭德璋生四子:文融,鄭塔支祖;文泰,橫林支祖;文厚,本支祖;文轟,錫山支祖。鄭文厚,字長卿,生二子:鐘、銖,次子鄭銖,字彥盛,登進士第,官授南省巡按行人,按臨云陽,見其水深土厚,民樸風淳,遂有卜居之意,任滿復命,請于天子,賜第丹陽。鄭銖子鄭洽,字仲玉,登進士第,授翰林院待詔,居于坊市,為這支始遷祖,至六十四世,別為大井頭、大南門、寺前鋪三分,另有一支遷邑南葛城,別為一分。
3.云陽葛城鄭氏,這支鄭氏出自云陽城內坊市鄭氏一支,六十四世鄭仕杰,遷居邑南葛城,為本支始遷祖。
4.潤東埤城鄭氏,這支鄭氏自稱鄭清之弟鄭渭之后裔,鄭渭之生二子:德琇、德云。鄭德琇生一子:文昭,為本支分祖。鄭文昭,字明卿,邑庠生,授云陽縣丞,卒于任,卜葬北門外經山之原,子孫看守墳墓,遂置田宅居于埤城。鄭德云生一子:賜,居城內慈孝坊,別為一支。
5.云陽鄭氏,這支鄭氏自稱北宋末年大臣、鄭清之族叔鄭居中后人。鄭居中,字達夫,宋徽宗朝太宰,汴京(今河南開封)人,宰相王珪之婿,歷任起居舍人、給事中、翰林學士等要職,大觀元年官拜同知樞密院事,政和三年再拜知樞密院事、太宰,封燕國公,暴卒,追封華原郡王,謚文正。譜以鄭桓公為始祖,鄭居中為五十五世,生二子:萬安、萬寧。鄭萬安,字元泰,官蔭太子正字,靖康之亂時,與族叔鄭植(即鄭清之父)、弟鄭萬寧避亂江淮間,聞高宗南渡,遂渡江而南,行至丹陽時,因干戈充塞,道路不通,乃居于云陽坊市,生二子:伯梁,遷居越塘;伯桂,后裔居下店,至六十一世,又衍出西莊一支,合族為越塘、下店、西莊三分,另有一支遷金壇。其后西莊分陸續衍出小橋支、村前支、村東支、楊樹塘支、陳塘分等分支。
6.云陽鄭店鄭氏,這支鄭氏亦自稱鄭居中后人,為鄭萬安之弟鄭萬寧后裔。鄭萬寧,宋欽宗時為御史、司法參軍,南渡時與兄同居丹陽坊市,生二子:龍臣、虎臣,次子鄭虎臣為高宗朝都統大將軍……至鄭虎臣玄孫(六十一世)鄭文信,自坊市遷東門外河南折柳橋鄭店,為本支始遷祖,鄭文信生四子,別為兩支:玘、璉、琚,為后鄭店支;瑛,為前鄭店支。另有遷往呂塘、路莊、老虎墩及溧陽、金壇等地的。
此外,鎮江回族中有鄭姓,始遷祖不詳。
■鄭姓小檔案
鄭
鄭姓是全國第二十一大姓,將近1300萬人姓鄭,約占全國人口的0.91%;
鄭姓是江蘇第四十三大姓,將近39萬人姓鄭,約占全省人口的0.46%;
鄭姓是鎮江第四十五大姓,有1.2萬多人姓鄭,約占全市常住人口的0.38%。
■鎮江鄭姓名人
鄭霛
明代學者、書法家,字希山,號云山居士,福建同安人,僑居京口豎土山(今云臺山)麓,初任武學訓導,升工部主事,能文,著有《孫子本義》等,工書,真行篆隸悉臻其妙。
鄭小康
清代詩人,號愚谷山人,丹徒人,工詩,賈于京師,人罕知者,與同里錢之鼎、張深等為文字交,壯歲游川、陜,所至皆有詩,江都符葆森稱其詩意味深遠,為布衣中英杰,有《壯游吟草》,詩采入《國朝正雅集續篇》。
鄭銘中
清代畫家,字鐵崖,丹陽人,工山水,尤善畫肖像,咸豐庚申之亂后,夙夜不懈,為認識的每一位死難者補繪肖像,見者如見生人,令人嘆服。
鄭培
清代畫家,字山如,號古亭,丹陽呂城人,知名畫家沈銓弟子,善畫花鳥,曾從其師游日本,有名于時。
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