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化“軟實力”成為發展的“硬支撐”
數據有最好的說服力。今年前三季度,江蘇省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以下簡稱“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18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6.9%,文化產業整體運行平穩向好,成為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江南風物,美好如蘇,文化產業營收增長,底層邏輯是文化新業態靠創新讓文化“軟實力”變成“硬產業”,成為消費市場上的“香餑餑”。
讓“小文創”激活消費“大市場”。作為文化大省,江蘇的文化產業潛力巨大、前景無限。僅一項“蘇超”賽事,圍繞蘇超而衍生的13個兄弟市的文創產品,就給廣大消費者和球迷帶來了滿滿的“情緒價值”。如今的消費趨勢不是“物質消費”而是“精神需求”。當江南文化與現代足球賽事“邂逅”,“文化+體育”助力球迷“快樂翻倍”。徐州馬莊香包的“一定勝香包”“足球香包”將傳統刺繡工藝融入競技精神;南京老字號“南京肥皂”推出的“足球香皂”,以趣味造型詮釋環保與青春;南京云錦博物院打造的“麒開得勝”“麟門一腳”系列冰箱貼,將云錦紋樣與足球場景結合,讓傳統工藝煥發新彩;紅山森林動物園推出“蘇超十三太保”玩偶系列,以各地動物形象傳遞地域文化內涵和城市體育符號。同樣是消費品,有了“文化加持”,消費者樂意買單,買的是“潤物細無聲”的“情緒價值”。
讓“看不見”成為產品“看得見”。文化如水,利萬物而不爭。文化無價、精神無價,如何讓文創“小眾”走向“大眾”,江蘇給出了一個答案。依靠“情緒消費”的拉動,通過“蘇超”這扇窗口,引發廣大消費者對江蘇文化的“情緒消費”。依靠“江蘇制造”的托舉,從設計到生產,從市場反饋到動態供給,江蘇制造特別是傳統的江蘇“老字號”依靠匠人精神、精益求精的技藝,贏得了口碑和支持。依靠“文化創新”的加持,通過持續的創意孵化與市場化轉化,江蘇文創實現了“從創意作品到文創精品”的躍升,讓“江蘇制造”真正走向“江蘇創造”。
讓“動人心”持續發力“入人心”。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文化產品不僅僅是“實用價值”,更在于“情緒價值”,同樣一個冰箱貼,一個制作精美、講好故事的冰箱貼,其價格往往是普通冰箱貼的數倍。文化“動人心”,就是要講好共情故事,有了好故事就有了好市場。《黑神話:悟空》狂攬90億,成為中國買斷制游戲歷史銷量冠軍,掀起全球中華文化熱潮。扎根傳統文化的好故事,結合先進技術的創新路徑,專注打磨文化精品,就能開拓文化市場的廣闊天地。
展望“十五五”,前景更美好。江蘇將堅持乘勢而上、向“新”發展,向“深”扎根,以文化大省的擔當更好激發文化產業的發展活力,持續增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李睿)
責任編輯:鄧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