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用“源頭數據”記錄冷暖見證時代
筆尖流淌煙火氣 賬本寫滿家國情
金山網訊 晨光漫過窗欞,灑在劉阿姨的記賬本上。她推了推老花鏡,仔細記下清晨菜場里幾元幾角的開銷。靜謐而專注的一幕,恰是鎮江眾多“銀發記賬戶”的日常剪影。他們在柴米油鹽的瑣碎里,用心記錄著家庭收支的點滴,更悄然匯入時代經濟的脈動,書寫著一份平凡而偉大的堅守。
近日,鎮江住戶調查周期內樣本輪換工作有序開展,記者走訪了部分記賬戶及輔助調查員。
銀發映初心:小賬本里的“大數據”
“這是為國家作貢獻的事,再忙也要做。”年過花甲的徐禮洪一句話道出了無數記賬戶的心聲。他退休后本應含飴弄孫、頤養天年,卻義無反顧接過了記賬的“接力棒”。3年來,從0.1元的購物袋到數千元的家庭大件,每一筆收支都在他的賬本上留下清晰的印記。“從‘2022年家庭跟團旅游3999元’到‘2025年蘇超門票20元’的悄然變化,不僅是家庭消費結構的調整,也是人民生活品質提升的微觀縮影。”
90歲的王國良,堪稱鎮江記賬戶中的“標桿”。他的賬本筆跡工整如印刷體,金額甚至精確到小數點后3位。“每一筆支出都要有據可查。”這份近乎執拗的認真,源自老一輩人深入骨髓的嚴謹。在鎮江的住戶調查點里,像他這樣的銀發族不在少數。他們中有退休教師,有老黨員,將畢生養成的負責態度,無縫對接到這項平凡卻意義非凡的事業中。
更令人動容的是他們“不服老”的勇氣。面對電子記賬的普及,81歲的熊凱迎難而上,從零開始學習智能手機操作。如今他每月穩定記錄近200筆賬目,用布滿皺紋的手指在屏幕上精準點擊,完成了從“紙上記賬”到“線上記賬”的跨越。
綠葉護紅花:輔調員串起“民生珠鏈”
如果說記賬戶是源頭活水,那么住戶調查輔助調查員就是疏通渠道的守護者。朱碧云是其中一員。
在她看來,“入戶不只是核數據,更要摸清群眾的‘急難愁盼’。”這份將群眾“心上事”當成“上心事”的執著,讓冰冷的數字采集充滿了人間煙火的熱度。
當得知記賬戶曹阿姨求職無門時,朱碧云趕緊忙著聯系,次日還陪同她面試。這樣的故事在輔調員中不勝枚舉。他們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情化解難題,在日復一日的走訪中,不僅確保數據的真實準確,更讓記賬工作成為連接黨心民意的紐帶。
從部隊退伍的李翔則把軍人的堅毅與柔情融入輔調員新崗位。面對因家庭重大變故而無力記賬的年輕記賬戶朱小哥,李翔沒有簡單督促,而是調整自己的作息,每天下班后繞道去他家“報到”。對方情緒低落時,他是耐心的傾聽者;記賬遇阻時,他是手把手的教練員。“調查工作不僅要數據準,更要人心暖。”李翔表示。
巧手織錦繡:調查隊聚力“穿針引線”
一幅幅生動的民生畫卷背后,國家統計局鎮江調查隊的“穿針引線”不可或缺。他們以精準管理筑牢數據根基,構建三級訪戶機制,確保源頭數據真實可信,并以創新服務凝聚人心,將冰冷的數據采集轉化為有溫度的情感聯結。
以真心換真情,鎮江調查隊善用“溫情線”,指導基層精準摸排記賬戶需求,促成殘疾家庭子女就業,節日慰問傳遞組織關懷;妙引“活動線”,搭建“住戶連心橋”,開展趣味活動,讓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在歡樂中增進凝聚力。
賬冊雖小,分量千鈞。在鎮江大地上,國家調查的故事正在續寫。每一個精準的數字背后,都是千萬個家庭的生活軌跡;每一本厚厚的賬冊里面,都躍動著經濟社會發展的脈搏。這支由記賬戶和輔調員組成的特殊隊伍,用最樸素的方式參與著國家治理,見證著時代進步——他們的筆尖,不僅記錄著煙火日常,也在書寫著一份深沉的家國情懷。(記者 陳志奎 通訊員 張琳 魏崇勛)
責任編輯:龔逍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