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江:為民便民安民功能持續增強 城鄉社區的“幸福底色”日益飽滿
近年來,江蘇省鎮江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基層治理的重要論述精神,牢記“鎮江很有前途”的諄諄囑托,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改革創新和制度能力建設為抓手,積極推動權力下放、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制度和協同平臺不斷完善,社區為民、便民、安民功能持續增強,城鄉社區更具現代感、更有煙火氣。
黨建引領治理新活力
鎮江共有31個鎮、25個街道、733個城鄉社區。鎮江市堅持將黨的領導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各領域,不斷完善黨建引領基層自治共治格局,社區黨的組織體系與治理體系一體推進、有機融合。
2024年夏天,京口區正東路街道人大代表和議政代表實地調研,助力基層社會治理。
以村(社區)“兩委”換屆為契機,鎮江市積極推行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居)民委員會主任、“兩委”班子成員交叉任職,94.73%的村(社區)通過法定程序順利實現書記、主任“一肩挑”。
京口區正東路街道京峴山社區的孫保為是京口區人大代表,也是一位“一肩挑”的基層工作者,在工作中摸索出了腿勤、嘴勤、手勤的“三勤”工作法。她告訴記者:“我們轄區大部分是老舊小區,前幾年發生過火災,我注意到老舊小區的消防通道和設施多多少少存在問題,就走訪了幾乎整個京口區小區和小巷,去年寫了《關于進一步推進老舊小區消防設施改造提升工作的建議》。”
基層治理全員當主角
來源于群眾、服務于群眾的志愿服務,可以與政府和市場機構形成合力,深入全面地滿足群眾需求。
京口區花山灣7區21號一樓住戶向健康路街道大學山社區反映,樓上住戶的下水管道塌落,阻礙其進出。
社區“一面旗”志愿者團隊志愿者王榮富主動前往現場查看,對塌落的下水管道進行加固,幫助居民節省了維修費用。大學山社區的“一面旗”志愿者利用自身優勢,能夠提供義診、文藝演出、維修等服務,為社區治理添磚加瓦。
2014年,四牌樓街道江東社區的居民報名參選網格長。
近年來,鎮江市社區治理創新不斷深化,全覆蓋推動“政社互動”模式,不斷創新政府購買社區服務機制。加強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五社聯動”共治生態圈建設,培育社區社會組織4955家,推進社區購買樞紐型社會組織服務、打造參與式治理工作法,引導居民主動參與、解決毀綠種菜、亂堆亂放等社區公共問題,推動社區治理從被動組織模式向主動活躍模式轉變,全員當主角讓社區治理“活”起來。
家門口就有優質服務
潤州區和平路街道金泉社區精神障礙康復中心(愛康之家)目前有36位精神障礙患者接受日常康復服務。今年秋天,社工們組織患者及家屬在愛康小菜園采摘蘿卜、青菜,以園藝療法改善患者情緒、減輕疼痛和壓力。這是鎮江市近十年來社區綜合服務設施不斷完善的縮影。
近年來,鎮江市將推動服務設施提檔升級列為民生實事,按照“每百戶居民擁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不低于30平方米”和“服務面積不少于70%”的標準,通過新建、購買、置換、改擴建、項目配套和整合共享等方式,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2.18億元,連續對171家城鄉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改造提升,建成中心社區40家,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平均面積達1275平方米,城鄉社區用房達標率分別達97.7%、100%。按照“1+N”功能布局思路(即以黨群服務中心為基本陣地的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布局),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推動養老托育、文化體育、醫療衛生、社會組織孵化基地等公益性、基礎性服務一站式場景集成,分層分類打造“基本公共服務+便民惠民服務”社區服務綜合體,全市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實現全覆蓋,村(社區)體育活動室覆蓋率達96%,“醫食住養行”等群眾家門口的便民生活圈基本建成,群眾在“家門口”“樓底下”就能享受優質服務。(記者 張馳川 通訊員 鄭社軒)
圖片:王呈
責任編輯:費菲